中新網杭州9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本身就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樣本”“本次大會凸顯國際合作在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目標是增進對人類與自然之間聯系的理解”“生物圈保護區強調保護、支撐、發展三大功能”……
9月22日至25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中國科學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在杭州舉辦,來自五大洲四大洋的數千名代表匯聚錢塘江畔,聚焦“塑造人與自然可持續的未來”這一大會主題,共同為推進實施“人與生物圈計劃”建言獻策,共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發展大計。
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的展區通道上,部分與會代表合影留念。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看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不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體系內有名,在整個聯合國系統和成員國都很有名,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樣本,是已經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區域。
郭華東表示,本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在中國召開,非常契合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對中國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中國好的發展樣板也會向世界特別是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傳播,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中國“人與生物圈計劃”國家委員會秘書長王丁認為,約十年一屆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首次來到亞洲落地中國,充分彰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增強。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強調保護、支撐和發展的三位一體功能,其中,保護自是題中應有之義;支撐強調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發展則強調保護區不能也不應該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而應該成為促進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橋梁。
他指出,這個橋梁就需要發揮支撐功能的作用,即研究探索“綠水青山”如何轉變成“金山銀山”的科學路徑。因此,“我們的保護不是一個死保護,而是要把優良的生態資源保護好,又能有很好的生態資源產品產出,反饋當地民眾,他們獲得幸福感后又很愿意投入到保護工作,這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李家堂表示,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峻挑戰。這次大會主題,就凸顯出國際合作在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他呼吁以本次會議為新的起點,進一步推動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生態廊道、加強瀕危物種的聯合保護、推動知識與技術的開放共享、提升能力建設與公眾意識等四方面合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前秘書長韓群力認為,未來還要推動全球綠洲型生物圈保護區的合作研究,例如中國新疆是全球綠洲最多的地區,這一類型生物圈怎么保護發展、如何對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
他還特別提醒,經典的生物圈保護區都是看得見的山地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河湖等重要生態系統,但生物圈的微生物層面也非常重要,亟須引起重視。另外,凍土、溶洞、深海等全球生物圈變化的邊緣地區,其大量生命現象、生物生態過程,過去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關注比較少,也需要加強研究。因此,從科學角度看,“人與生物圈計劃”的推進實施,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錫林郭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在大會展區展演特色草原文化。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生態系統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白永飛說,本次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發布未來十年的戰略和行動計劃,許多內容同國家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核心任務一致,涵蓋了監測、研究、示范和服務4個方面。
該野外科學臺站開展的草原生態系統水土氣生要素天空地一體化觀測、草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機制研究、草原保護修復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等工作,將為錫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農牧民對草原的“保護中利用”、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提升提供科學依據、技術支撐和示范模式。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研究員指出,盡管人與生物圈理念得到廣泛認可,但在實踐中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經濟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為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以及全球氣候變化、人口增長等帶來生態壓力等。
未來,人與生物圈理念將持續在全球范圍內發揮重要作用。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與生物圈理念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和公眾教育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在“人與生物圈計劃”國際協調理事會主席亞庫比看來,50多年前建立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目標,致力于增進對人類與自然之間聯系的理解,這種理解對于改變行為方式和構建更可持續的未來至關重要。
她表示,該計劃方案能夠將全球理想與地方和區域行動相結合,將國家議程與國際議程相協調,并在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履行可持續發展承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呼應亞庫比的觀點稱,生態多邊主義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中的一個核心要素。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目前涵蓋136個國家的759個生物圈保護區,這展示了“具體的多邊主義”,也強調了開放科學和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與地球科學司司長兼“人與生物圈計劃”秘書長安東尼奧·艾伯魯相信,一旦人們理解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生物圈保護區的建立就成為可能,“據我所知,目前還沒有任何地方有人反對設立保護區”。
“自‘人與生物圈計劃’早期階段起,中國便是項目中最活躍的成員之一,也一直是該項目的領先國家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部門主任漢斯·登克爾·圖爾斯特魯普認為,得益于中國科學院以及不斷壯大的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通過人工智能、空間遙感等新技術應用,中國生物圈保護取得顯著進展,發展勢頭非常強勁。
來自雪域高原的部分參會代表在會場合影。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通過浙江省對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指揮部組織協調,海西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黨支部書記扎西達娃等5位雪域高原代表來到東海之濱,參加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他們希望所在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也能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我們唐古拉山鎮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域,是‘中華水塔’的守護者之一。大會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理念,更是全球共識和行動指南,這進一步堅定了我們持續推進生態保護、探索人與自然雙贏路徑的決心。”扎西達娃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