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前幾天,剛從外地歸來的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堰河村黨委書記閔洪艷,臉都顧不上洗一把,就拉上村兩委一班人,扎進了“共富超市2號店”的選址現場。
上個月,他剛在浙江余村親眼見證了全國第一家“共富超市”聯盟1號店掛牌成立。這個聯盟,就是想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讓農民腰包更鼓一些——頭一批就打算搞100家!
30多年前,堰河村人還在為填飽肚子而苦惱——這里田是“巴掌田”,地是“雞窩地”,八山半水分半田,鄉親們只能靠山吃山,砍樹賣柴換口糧。山越砍越禿,人越活越窮。再看現在,堰河村家家住的是小洋樓,戶戶開的是小汽車,人人不是有致富項目,就是有能人帶頭。算下來,平均每人在銀行里還存著10萬塊!
要問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咋來的?答案明擺著:靠的是黨旗飄揚,是支部堅強,是篤定走綠色發展這條路。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這句在堰河村深入人心的話,正是閔洪艷三十三年如一日帶著班子一點一點謀發展的真實寫照。
1992年,閔洪艷當上村支書,那年剛滿30歲。那時的堰河,“看山山禿頭,望水水斷流,走路路斷途”,村集體還欠了20多萬元的債。他咬牙頂上,決定帶大伙兒墾荒山、種茶樹,喊出“人在,山在,綠色在”。大家猶豫,他就第一個扛鋤頭上山;茶葉賣不動,他就自己跑出去推銷。就這樣,愣是把茶園發展到1200畝。山漸漸綠了,可搞別的產業,村民還是怕虧、不敢干。他又動員自家媳婦,在村里開出第一家農家樂。
如今,堰河早不是窮鄉僻壤,而是成了回鄉創業的熱土。原來外出打工的人,也一個個回來了。
村黨委委員、紀檢委員祝勇,早年南下深圳闖蕩,從搬運工干到主管。2006年他回村,跑運輸、辦農場,后來趁著村里旅游越來越火,也開起農家樂、建起民宿。2010年,他在組織培養下入了黨。閔洪艷動員他進村黨委班子的時候,這個年入百萬元的能人不是沒猶豫過。
“我每一步成長,都是村里發展給了我舞臺。想來想去,我得像閔書記那樣,帶著鄉親一起干!”祝勇說,現在全村常住1800多人,約85%都吃上了“旅游飯”,“出去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回來嘍!”
“新時代的村干部,不光要會治村,更得能帶富。”閔洪艷常說,“從靠山吃山變成養山富山,才能真正讓山水變風景、農產品變商品,讓村民致富。”
這些年,堰河村黨委也沒少摸索:村黨委、村委會、經濟組織協同轉,書記、主任、合作社理事長“一肩挑”,村兩委成員同時擔任合作社理事。村黨委還把黨支部直接建在產業鏈上——合作社、茶場、農業、養殖,4個支部覆蓋全產業,讓黨建真正扎進田間地頭、車間工坊。
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8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上億元。旺季一來,村干部個個身兼數職:講解員、服務員、售貨員……村委會辦公樓干脆直接改成了游客服務中心。這一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穩穩超過4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跨過4萬元大關。
一花獨放不是春。堰河村黨委清楚,要想破解鄉村旅游“旅長游短”的難題,就不能只顧自己,得抱團取暖。
于是,“1+7大堰河共富圈”應運而生。周邊7個村與堰河攜手,差異化開發旅游產品,一起打造“堰河香”農副產品品牌。去年,7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20萬元。
“芝麻開花節節高,甘蔗出土寸寸甜,要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滋潤。”閔洪艷說這話時,目光炯炯、一臉堅定。(記者 王建宏 張銳 通訊員 阮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