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9月26日電 (沙見龍 甘芬)在日照南部海域,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的施工作業船舶,平穩地錨定在預定孔位處。裝有特制鉆頭的鉆桿從鉆探平臺上直插海底,精準地在目標點位上采取巖芯樣本。
“這是山東省地質勘查項目,目標鉆探點在海下25米處,整個鋯石找礦靶區已完成鉆探近200米,按照計劃,團隊將于今年10月中旬完成全部巖芯樣品的采集和分析測試工作。”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日照南部海域鋯石砂礦資源調查評價項目負責人張昊介紹。
2024年11月,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在日照南部海域鋯石項目調查區進行海底表層沉積物取樣。(資料圖)楊春麗 攝鋯石是中國緊缺的戰略性礦產資源,在工業、國防等領域均有重要應用價值,探明其儲備量,對保障中國能源資源安全意義重大。
2024年,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在日照海域深部沉積物中發現戰略性礦產鋯石砂礦賦存潛力區,圈定了找礦靶區。借助濱海砂礦勘查過程中的快速識別與精準取樣技術,該隊不僅實現了對相應靶區的精準預測,還實現了勘查全過程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控制。
藍色海洋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產資源,其所含的錳、鈷、鎳、稀土等礦產儲量是陸地含量的數十倍乃至數百倍,是未來礦產資源的接替區。深入推進海洋找礦,正成為全球各國開發礦產資源的重要方向。
作為中國的海洋大省,山東毗鄰海域面積近16萬平方公里、與陸域面積基本相當,海岸線總長3505公里左右、約占全國的1/6,海域成礦地質條件優越,資源潛力巨大、找礦空間廣闊。上述案例正是山東走向海洋、走進深海“喚醒”藍色寶藏的生動縮影。
2023年4月,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在日照市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碳匯潛力調查項目工作區進行潮間帶柱狀沉積物取樣及壓縮系數測量。(資料圖)楊春麗 攝近年來,山東把海洋礦產勘查開發作為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重要內容和培育壯大海洋礦業產業集群的有力抓手,持續加大投入,強化科技攻關,拓展對外合作,海洋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作為推進海洋地質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山東省煤田地質局依托高水平科研平臺,在海洋地質調查、資源評價與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多項突破。
據山東省煤田地質局黨委書記、局長范宇新介紹,近年來,該局在海洋礦產勘查方面取得新成果,先后實施了日照海域海砂資源、鋯石砂礦資源調查項目,建立了“海洋地球物理探測、海域地質鉆探、三維地質建模”相結合的海砂勘查技術方法,估算海砂資源量7億立方米;在日照海域發現戰略性礦產鋯石砂礦賦存潛力區,圈定了找礦靶區,在山東海洋戰略性礦產調查方面實現新突破。
日前,藍色寶藏——海洋礦產勘查開發對接會在山東青島舉行。圖為與會嘉賓駐足了解用于海洋礦產勘查開發的相關裝備。(資料圖)沙見龍 攝日前,山東省煤田地質局作為主辦單位之一,在青島舉行了“藍色寶藏——海洋礦產勘查開發對接會”。大會匯聚了來自全球海洋礦產領域的頂尖院士、權威專家等,集中展示了多項國際領先的深海表生礦產高效精準探測、多金屬礦產勘查與開發、深海油氣與礦產高精度探測、海洋領域數字孿生等技術及先進的海洋礦產資源勘探裝備。各方通過經驗分享與交流,期待加強國際間合作,共同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向新階段。
記者在會上注意到,山東科技大學推出的海洋礦產探測機器人、自主式礦產資源實時探測機器人、輕重量礦產資源采集取樣機器人等多種新型勘探設備,在適應性與可靠性上展現出獨特優勢。中國海洋大學研制的4000米級深海電磁采集站成功完成海試,填補了中國在深海電磁探測方面的空白。
這些智能裝備的迭代升級,不斷推動海洋礦產開發從粗放式作業邁向智能化、精細化運營,讓海洋礦產勘查從“看得見”變成“看得清”,也標志著深海探測正從“有無判斷”走向“精細刻畫”,為后續開采奠定了技術基礎。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予國認為,隨著全球礦產資源開發向深海邁進,山東在深海油氣勘探、深遠海地球物理調查、海洋環境安全保障以及國際合作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未來,技術創新和智能裝備將成為海洋礦產勘查與開發的核心驅動力,各方應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系統性推動這項工作“走向”深海。
目前,山東海域已發現石油、天然氣、煤、金、稀土、地熱等多種礦產資源,還在多個海島發現了達到醫療礦泉水標準的優質地熱資源等。2024年,山東實現海洋礦業增加值208億元人民幣,居中國首位。
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溫暖曾公開指出,山東海域成礦地質條件優越,資源潛力巨大、找礦空間廣闊。該省將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科學編制規劃、強化產學研聯合攻關、深化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加大海洋礦產勘查開發力度,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熱忱歡迎國內外企業來魯投資興業,探索海洋礦產勘查開發合作新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