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狗在浙江舟山望海(金塘)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的變電站GIS室內巡查。新華社記者 徐 昱攝
在杭州萬事利集團,全球首個紡織垂類領域AI花型大模型正根據用戶給出的關鍵詞設計絲巾圖樣;蘇州科沃斯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AI技術已經融入運營體系,智能體可以結合市場反饋、歷史數據、產品功能,做出完整的市場策略方案……
從企業管理到生產設計,AI正成為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蓬勃發展的新密碼。近日,記者跟隨中央統戰部走進民企看“質”變主題采訪活動來到長三角,看AI如何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在產業沃土中拔節生長。
場景驅動發展
長三角既有千年紡織業的傳承,也有密集的新興產業集群,AI基因正嵌入產業經絡。
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需求,催生了最迫切的AI落地。萬事利基于AI花型大模型等核心技術,首創活性免水洗印染一體機,實現最快2小時拿到成品且零污水排放。“從設計、生產到營銷,我們把AI布局到全產業鏈里。”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認為,AI賦能關乎企業存續,是傳統產業通過技術重塑競爭力的關鍵。
新興產業則在技術與需求的碰撞中不斷涌現,推動AI創新迭代。杭州云深處科技有限公司的機器狗已應用于電力巡檢、應急救援、安防巡邏等場景,公司創始人朱秋國表示,未來應用空間還很大,公司計劃迭代技術,開辟配送、陪護等新增長點。
場景,這是采訪中被AI從業者反復提及的一個詞。沒有真實場景的驗證,算法只是實驗室里的一串字符。長三角的優勢在于,這里的場景從不稀缺且極具代表性,被看作AI的黃金“練兵場”。
產業優勢提供了絕佳的落地土壤。“打開車窗”“調高空調溫度”……全球范圍內的60多家車企超過1500萬臺新能源汽車上,都搭載著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語音交互系統。思必馳董秘、CMO龍夢竹表示,長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的40%,在全球占比超25%,長三角豐富的產業形態為AI企業提供了無數個可能的應用場景。
區位優勢造就了特色場景。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無人駕駛重卡將AI技術與自動駕駛整車設計融合,長三角地區的港口資源和巨大的貨物吞吐量無疑是其產品應用和升級的富礦。“大模型必須有足夠的數據量,和場景充分融合,才能持續優化,才能在垂直應用場景中發揮更大價值。”西井科技創始人、董事長譚黎敏介紹,公司近期中標上海機場智慧項目,將逐步打通海鐵陸空鏈路,構建更加高效的智慧物流生態。
企業數量優勢讓場景呈現爆發式增長。長三角擁有完整、密集的制造業體系,大中小企業旺盛的數字化改造需求讓上海黑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用武之地:“黑湖智造”已提升4000多家大型工廠的協作效率,“黑湖小工單”已解決28000家中小微工廠生產協作和數據統計難題。“對我們而言,一家企業就是一個機會。對老板們而言,借助AI,不用再手抄工單、人工核對,打開軟件就能實時追蹤生產進度。”在黑湖科技聯合創始人李想看來,AI企業的快速成長,印證著中國制造從“規模取勝”到“數據驅動”的深刻變革。
打造創新生態
蘇州綠的諧波傳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里,機械臂靈活運轉,高精度諧波減速器有序生產。綠的諧波CTO儲建華介紹,作為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公司近年來的發展離不開長三角機器人與AI生態的完善。“下游機器人產業的需求拉動與我們上游核心零部件企業的協同創新,缺一不可。”儲建華告訴記者。
綠的諧波的故事,是長三角AI產業生態協同的縮影。從芯片設計到算法開發、精密制造、硬件生產,這片區域形成了分工明確又緊密聯動的產業網絡。
這種協同性大幅縮短了產品的開發周期,智元機器人的成長印證了其中的價值。“我們核心零部件的供應商大多都在長三角,這邊成熟的制造業企業、高技術的產業工人、強大的供應鏈能幫助我們迅速提高產品質量。”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合伙人兼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表示,作為鏈主,公司吸引上下游伙伴形成產業集群,互相促進。
集群效應下,一家企業的突破很快能惠及整個生態圈。今年1月,智元機器人量產的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下線。“我們實現量產,下游企業的訂單就多了,就有資金和動力改進生產線、優化工藝,供應鏈就這樣被整個帶動起來降本增效。”王闖說。
產學研協同是另一重要生態,為創新注入源頭活水。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等研究機構和創新載體促進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形成高效的創新網絡。
2024年6月,思必馳牽頭,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科沃斯機器人、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等共同組建長三角語言計算創新聯合體,推動智能語音識別技術在更多領域落地。
“AI企業從‘0到1’走向‘1到N’,必須有聯合創新生態的保障。”思必馳副總裁李春梅提到,合作帶來技術突破,促進成果轉化,企業將高校實驗室成果推向產業端,在產業端遭遇瓶頸或者市場出現新需求時,高校做重點攻關,形成產業和科技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在融入供應鏈生態、產學研生態的同時,各家企業注重創新能力建設,鍛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科技企業的競爭力來自技術,我們長期保持高研發投入,就是要打造技術‘護城河’,讓別人追不上來。”在新華三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于英濤看來,保持技術領先,產品才能保持市場競爭力,才有更多資金投入研發,形成正向循環。
政策持續賦能
健康的產業生態和企業的自主創新,共同構筑了長三角AI產業的競爭力。各級政府也通過精準施策和適度引導,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輸入公司名字,就會顯示我們能享受的所有政策,申請步驟都很清楚。”李春梅介紹,“人工智能吸引了很多背包客創業者,蘇州的營商環境和包容政策接納了這些有夢想、有技術的人,給予陪伴并幫助他們連接資源,幫許多創業企業度過了最艱難的起步階段。”
如今,蘇州人工智能領域有上市企業32家,全球獨角獸企業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1家,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超2100家。
“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營商環境很好。在招投標的過程中,我們從來沒有遭遇過區別對待,國企民企一視同仁。”于英濤告訴記者,浙江著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這是浙江民企高速發展、市場活力不斷被激發的重要基礎。
西井科技位于長寧區“上海硅巷”,這是上海城市更新后騰挪出的產業載體,吸引了一批新興產業扎根。譚黎敏說:“這里集聚了大量AI企業,資源和信息互通很方便,形成了開放創新生態,也有利于招引高技術人才。”
長三角地區的政府支持并非簡單“輸血”。“企業不能過度依賴政府和政策,還是要靠自己。”朱秋國表示,當地政府在引導AI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有事必應,無事不擾”的服務理念,讓企業感到溫暖。
從單點突破到集群創新,從技術追隨到標準制定,從滿足需求到創造需求,長三角AI產業堅定走獨立自主發展之路。“2010年在學校做人形機器人時,很多零部件都依賴進口,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全部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朱秋國表示,國產替代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更保障長期發展安全。
與此同時,長三角AI企業憑借在國內豐富場景積累的經驗,將目光投向全球市場。“很多外國客戶主動聯系我們,這說明中國的個性化、柔性化生產走在世界前列,不僅生產一流的工業產品,也輸出一流的AI產品。”李想說。(經濟日報 記者 曾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