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各項民生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在9月26日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截至今年8月底,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5921萬人,超額完成5500萬人的目標任務。城鎮調查失業率前四年均值為5.3%,低于5.5%的預期控制目標。在就業困難挑戰比較大的時期,這一成績來之不易。王曉萍表示,就業優先政策體系不斷充實,形成了財政激勵、稅費減免、金融支持的系統性政策框架,構建了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創業補貼等全鏈條支持體系,政策工具更足、針對性更強。“十四五”時期,年均創業擔保貸款余額3000億元,年均支出就業補助資金超1000億元。
這一時期,也是社會保障領域改革力度最大的時期。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72億人,比“十三五”末增加7300多萬人,參保率從91%提高到95%以上。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46億人、3.02億人,較“十三五”末分別增加2900多萬人、3400多萬人。與此同時,三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總規模69.27萬億元,基金累計結余9.81萬億元,基金支撐能力穩中有升,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可靠更充分的社會保障。
為了提高社保基金長期支撐能力,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我國持續擴大委托規模、提升投資收益,扎實做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運營各項工作。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規模2.6萬億元,比“十三五”期末翻了一番。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自2016年底啟動投資運營以來,連續8年實現正收益,年均投資收益率5.15%,較好實現了保值增值目標。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進入新常態。為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十四五”期間,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穩妥有序實施,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據介紹,過去5年已累計面向9200萬人次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緊跟市場動向發布72個新職業、頒布328個國家職業標準,著力激發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活力。通過持續不斷發力,我國專業技術人才已超過8000萬人,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2.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7200萬人,為進一步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堅實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