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鵬 通訊員李佳美 李亮)“檢察機關的救助幫我們度過了最難的一段時間,我們現在過得挺好的。”近日,劉某有些激動地向電話回訪的檢察官說道。劉某是一起交通肇事案的被害人,因被執行人無財產可供執行,劉某沒有拿到相應的賠償金,生活陷入困境。山東省諸城市檢察院通過司法救助監督模型定期篩查案件時發現了該線索,經核驗后,在一周內便幫助其申請到了司法救助金。
在傳統司法救助工作中,案件線索的發現主要依賴人工排查,逐案翻閱卷宗、比對信息,耗時耗力且易遺漏。諸城市檢察院聚焦這一痛點,于今年4月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了“未獲得賠償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司法救助監督模型”。
“以前需要兩個人篩查一周的工作量,現在只要通過模型點擊一下,幾分鐘即可生成線索,并且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進行篩查。”該院控告申訴檢察部門辦案檢察官說。
該模型對業務系統內的判決書、檢察文書數據進行多重篩查碰撞,預設了未賠償、經濟困難、人身損害等救助條件,依托山東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平臺自動抓取的全國檢察業務應用系統2.0數據,交叉比對案件信息,實時生成高匹配度的線索清單,大大提高了篩查效率。
在辦理劉某司法救助案中,諸城市檢察院檢察官通過該模型篩選到線索后,第一時間進行線下走訪核查,確認劉某是否符合救助條件,同時對接殘聯、民政等部門,調取劉某及其近親屬的殘疾、低保等社會救助情況,實時核驗。經確認,劉某的情況符合救助條件。劉某向該院提出救助申請后,該院按照相關程序幫助其申請到了司法救助金。
司法救助金發放完成后,該院將劉某因案致殘、配偶無工作能力等問題報送殘聯、婦聯等部門及諸城義工協會,推動相關部門對劉某及其配偶采取發放生活補貼、定期慰問、幫扶等多元救助措施。
該模型自試運行以來,該院已成功篩查潛在救助線索31條,辦理司法救助案件18件。今年5月,該大數據模型在山東省檢察機關推廣應用。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