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 波
斑馬線前主動禮讓、食堂餐桌“光盤行動”、智慧物業搭起生活服務圈、村規民約成為遵守的日常……置身于秦嶺最美的城市——商洛,文明新風撲面而來,不經意間,總會與文明相遇。
文明,一座城市的精氣神,一個時代的價值觀。
近年來,商洛市始終把文明城市創建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齊抓共管,筑牢思想道德基礎,培育文明社會風尚,強化城市建管力度,打造宜居生態環境,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開創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新局面。
內外兼修,塑造城市形象
2024年8月28日,國際排聯沙灘排球U19世界錦標賽開幕式在商洛舉行。精彩的賽事、豐富的文體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賽事期間,為全力做好賽事服務保障工作,商洛在重要點位設立“暖動鶴城”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站,“微笑的商州”讓世界在商洛看見美麗中國。
今年3月25日,商洛市深化“愛我商洛”共建城市文明主題實踐暨“暖動鶴城”文明實踐活動在江南小區廣場啟動,推動文明實踐融入日常生活、形成特色品牌,于潤物無聲中,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
在深入研究文明城市創建規律的基礎上,商洛建好用好市縣鎮村四級文明實踐主陣地,打造9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3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黨群服務中心、窗口單位、居民小區、商超酒店等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形成“一刻鐘”黨群服務和文明實踐活動圈,打通了文明實踐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以誠立信,誠信致遠。誠信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也是城市文明的鮮明價值追求。
2023年9月12日,商洛2023年誠信企業和誠信之星發布儀式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行。會上發布誠信服務企業、誠信工業企業、誠信物流企業3類49個和誠信之星10名。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加快“誠信商洛”建設,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和監管機制,全市上下形成講誠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圍,為共筑文明之城添磚加瓦。
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千頭萬緒,是一個系統工程。深化“愛我商洛”主題實踐活動,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措施“21條”,制定出臺《商洛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構建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的社會安全治理體系,探索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對標對表、治理精細、管理智慧,著眼大格局、干在細微處,商洛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富有特色的文明城市創建之路。
榜樣力量,引領文明風尚
一座城市的文明,既體現在光鮮的“面子”上,也彰顯于厚實的“里子”里。
“女婿家境不好,咱娃回去還要生活,要給孩子們留些創業家底。”近日,商州區劉灣街道紫荊村二組陳軍芳將親家送上門的彩禮,硬是退回去了16.8萬元。這一深明大義之舉,被鄉親們廣泛傳頌。
文明之花,綻放城鄉沃土;潤物無聲,凝聚精神力量。
自啟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商洛始終堅持“面子”“里子”一起抓,一以貫之推動移風易俗,深入開展“家風家訓村規民約里的文明商洛”系列活動,讓時代新風浸潤城鄉沃土,讓文明的種子植根百姓心中。
9月23日,秋雨綿綿。作為全省5位受邀道德模范之一,來自商洛的王力,走進陜西廣播電視臺,參加“三秦楷模發布廳”活動。
從一名企業普通職工,到踏上愛心公益之路,再到成為山陽縣志愿服務聯合會會長,王力十幾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助學濟困、攜老愛幼的事業上,用最樸實的行動,將善念耕植于秦巴深處。
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堅持13年實屬不易,這份動力來自哪里?“我堅持這么多年的動力來自幫助他人時收獲的‘被需要’的感覺,讓我懂得了‘微小的善意也能聚成大能量’。”面對主持人的提問,王力言語中透著真誠與堅定。
身邊好人、道德模范,微光匯聚璀璨光芒,彰顯榜樣力量。
一直以來,商洛深化實施“厚德陜西·善行商洛”主題實踐,打造“文明商洛·好人之城”品牌,創新“1+3+N”典型培樹模式,累計評選商洛好人、道德模范726人,推薦99人獲評中國好人、陜西好人、陜西省道德模范,5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同時,積極開展道德典型百村示范巡講、身邊榜樣進校園等先進典型宣傳活動,出臺《商洛市獎勵幫扶禮遇道德模范及“身邊好人”實施辦法》,建立完善禮遇幫扶的長效動態機制,讓“好人好報、德者有得”社會風尚蔚然成風。
利民惠民,共創美好生活
文明城市人民建、文明城市為人民。一件件民生實事,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映照著文明城市創建的成效與底色。
公園綠地是最普惠的民生。
中心城區北新街通江園,過去這里矗立著幾棟老建筑,擠占公共空間,附近居民停車更是大難題。隨著城市“微更新”推進,老舊建筑拆除了,地下建成了停車場,地面成了精致的口袋公園。如今,園內布局精美,設施齊全,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拆除違法搭建2.3萬平方米,拆墻并院216處,增設車位7885個、充電樁8630個,打通消防通道331處,規整線纜16萬米……商洛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以“干凈商洛”“精致商洛”活動為載體,通過“拆、改、建、管、治”多管齊下,大力開展城市小微公共空間治理及口袋公園建設工作,以“微空間”承載“大民生”,傾力打造“一角一特色,一園一景觀”的生態園林城市,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物業,一頭關系物業服務企業的發展,一頭連著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每一樁看似細碎的物業糾紛,都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冷暖。
位于中心城區商中路的垃圾處理廠小區,曾是名副其實的無物管、無配套設施、無人防物防的“三無”小區。“自物業公司接管小區以來,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原本雜亂的公共區域變得整潔美觀,安保設施配套齊全,停車位規劃有序,居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顯著提升。”小區居民張大爺高興地說。
商洛始終堅持利民惠民的創建理念,把解決城市基層治理中的痛點難點作為突破口,創新“4+5”物業服務管理模式,中心城區401個小區接入智慧管理服務平臺,小區物業覆蓋率由16%提升到100%,解決了多年來物業服務和政府管理“兩張皮”的弊病,社會治理更加智慧高效。
抬頭見綠、開窗見景,出門有園、鍛煉有場,訴求有人管、辦事更高效……伴隨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深入推進,一項項溫暖人心的實事、好事落到實處,一個和諧宜居、充滿活力、文明友善的現代化城市拔節生長,一幅幸福生活的美好圖景正在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