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成思遠 辛恒衛
9月11日,茅坪社區志愿者先鋒隊走進群眾家中,一邊幫著收玉米,一邊了解今年的收成情況。
秋日里的鎮安縣茅坪回族鎮茅坪社區花香四溢,村民魏某和朱某并肩站在新劃定的地界旁相視而笑:“有了這‘公平尺’,我們心里都亮堂!”這場曾讓兩家人爭執半年多的地界糾紛,在社區“兩委”運用“五在社區”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調解下,僅用8個小時便成功化解。
近年來,茅坪社區“兩委”堅持黨建引領,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鄉村能人的模范帶頭作用,探索形成以黨建引領在一線、平安創建在身邊、宜居宜業在眼前、便民服務在心坎、文化生活在日常為核心的“五在社區”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切實提高矛盾糾紛解決效率,不斷增強回漢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2年以來,茅坪社區先后被鎮安縣委、縣政府評為“平安示范片區”“鎮安縣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村”等。
善用情理法 巧解千千結
走進茅坪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墻上“黨員調解示范崗”的紅色標識格外醒目。2024年以來建檔的矛盾糾紛調解卷宗中,密密麻麻記錄著土地糾紛、鄰里糾紛、損害賠償糾紛等各類案件,每件都附有調解記錄、調解協議和回訪記錄。
“過去村民有事都愛往上級跑,現在遇事專找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黨支部書記馬東海說。
2024年初,春節的喜慶還未消散,王家兩兄弟因建房越界鬧得不可開交。隨著爭吵升級,雙方來到茅坪社區調解室,期待居委會給出一個公平的解決方案。
“建房占我家地基,親兄弟也得明算賬!”茅坪社區調解室內,弟弟指著手機里老屋的照片情緒激動地說,“一人一半,爹媽已經把家分好了,他怎么能隨意侵占?”
“你說是你的就是你的?”哥哥也認為自己有理。
聽完雙方的陳述,馬東海帶著兩兄弟來到宅基地旁,拿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依據第六十二條向王家兄弟解釋雙方合法宅基地的范圍。馬東海說:“只用皮尺量出爭議面積是不夠的,還要用‘量心尺’化解心結,這樣才能徹底解決矛盾。”
馬東海翻出弟弟手機里王家老宅的照片——斑駁的土墻上還留著兄弟倆兒時刻下的身高標記。“當年分家時,你們父母特意把老屋大梁做成雙數,就是盼著你們兄弟齊心啊……”經過數小時“法理+親情”的調解,哥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隨后,兩人表示各讓一步,冰釋前嫌,握手言和。
“矛盾糾紛能不能化解好,還要看群眾信不信任調解員。在矛盾糾紛調處過程中,要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靜下心來傾聽群眾的心聲,到群眾當中去調查了解事實,從根源上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精準施策。”馬東海說。
破陳規陋習 樹文明鄉風
茅坪社區以“五在社區”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為抓手,將鄉風文明作為基層治理重點,構建“社區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聯動組織體系,以“黨小組包片、黨員聯農戶”模式入戶宣講,發動黨員干部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同時通過“三會一課”、“鄉音課堂”、院落會等方式凝聚共識,廣泛動員群眾參與鄉風文明建設。
為增強治理效率,茅坪社區黨支部創新“黨建+志愿服務”模式,組建黨員志愿者先鋒隊、政策服務隊和調解說事“幫幫團”;以“黨員+文藝”宣傳形式,創作三句半、快板、小品等作品,用鄉音鄉情傳遞文明理念,覆蓋群眾7800余人次。
茅坪社區居民王長先感慨:“過去人情負擔重,現在社規民約寫明了,攀比少了,鄰里關系更和睦!”
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茅坪社區還探索建立了“紅黑榜”考評制度,將人居環境整治成效與黨員積分制管理、“好家庭”評選掛鉤,激發群眾參與熱情。
“以前爭面子比彩禮,現在爭著上紅榜!”居民魏富喜笑著介紹,“社區推出‘紅黑榜’動態公示制度,環境整潔、孝老愛親等先進典型上紅榜;亂堆垃圾、大操大辦等行為上黑榜,只有整改后才會撤榜。”
“黑榜公示那天,老魏家連夜把門口柴堆清理了!”黨員中心戶楊芮指著公示欄說。如今,社區簡辦紅白喜事11場,節省操辦成本16萬余元,為居民減輕了負擔,文明新風蔚然成風。
黨員做先鋒 舊貌換新顏
在茅坪社區個體經商一條街,商戶楊小八站在新掛的招牌下向包片黨員徐賜芳“討教”:“徐姐,按你說的規范門頭設計、規范經營區域,生意真能更紅火?”徐賜芳掏出手機,翻出蘇州平江路的照片說:“你看人家蘇州古色古香的鋪面,既有特色,又能吸引游客。再說咱茅坪地處鄂陜兩省,鎮安、鄖西、旬陽三縣交界,南來北往客商云集,沒有一個好的經商環境和形象,你說能行嗎?”
茅坪社區的“五在社區”治理機制,還以黨小組長牽頭片區治理、黨員中心戶包院落、志愿服務隊長負責公共區域的方式,組建環境整治先鋒隊、商戶自治服務隊和文明勸導志愿隊,助力和美鄉村建設。
“五在社區”治理模式下的環境整治,讓社區煥發新氣象。河道清淤時,老黨員魏富強第一個跳進冰涼的河水中,揮鍬的身影被朝陽拉得長長的。干凈整潔的湖北關廣場旁,返鄉青年王東拿著無人機邊航拍邊說:“我要把拍的發到短視頻平臺,讓人們看到咱們茅坪社區的好顏值!”
走進居民楊洪寶家中,月季倚墻而生,碎石小徑通向花園。“我家可是‘美麗庭院’示范戶!”他驕傲地指著門前的星級牌。去年,社區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動黨員中心戶帶動周邊居民改建房前屋后。如今,茅坪社區4名黨員中心戶輻射帶動300戶居民群眾,形成“組織引領黨員、黨員凝聚群眾、群眾靠攏組織”的良性循環。
黨員熊華鋒的“責任田”有12戶居民。他發動居民砌花壇、建院子。“老馬家起初只肯種菜,我就用自家的院子當樣板。”熊華鋒翻開手機相冊:他家院角的絲瓜架下擺著石桌椅,田畔間點綴著太陽花。如今,老馬家也學著搞“花園菜地”,絲瓜藤上掛起彩燈,晚上亮堂堂的!
茅坪社區在黨建沃土中向上生長,黨組織是深扎的根系,黨員是輸送養分的莖脈,群眾則是舒展的葉片,共同托舉起“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繁花似錦。